随着2012年全球经济放缓,曾经快速有力拉动全球经济增长的火车头——中国经济也同样步入了增速趋缓的状态。
当前中国经济的趋缓,是因为短期周期性因素,还是受中期结构性因素影响?财政和货币政策如何稳增长?近日,围绕这些问题,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吴晓灵接受了第一财经和《第一财经日报》的联合独家专访。
对于当下宏观经济的趋缓,吴晓灵认为,货币政策应坚持稳健原则,财政政策应发挥主导作用。激发民间投资的活力,最重要的是给企业减负。此外,针对金融业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,吴晓灵呼吁,应给予商业银行呆坏账核销自主权,从而增强银行对中小企业的放贷意愿。
货币政策应稳健
第一财经日报:不少经济学家认为,从今年开始,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下台阶的趋势已经非常明显。如何判断当前的增长下行?究竟是短期的周期性现象,还是结构性中期现象?未来政策的大趋势应当基于这个判断,你的看法是怎样的?
吴晓灵:中国目前经济增速趋缓,既有短期周期性的影响,也有中期的结构调整的影响,是两个因素的叠加。短期影响我们不必过多在意它,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,短期的波动已经有很多次了。我们应该更加注意长期的经济结构调整,也就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带来的挑战。
你刚才讲到中国潜在生产率在下降,这并不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。提高潜在生产率,重要的是两个方面:其一,提高科学技术水平;其二,加强对各种经济活动的制度建设,顺应形势,减少制度摩擦。如果能够在鼓励科技创新、提高劳动生产率方面下工夫,能够在制度障碍的消除方面多做些工作,中国未来还有增长的空间。尽管不可能像此前10%以上那么高的增长速度,但是7%~8%,我觉得是有可能的。
日报:在经济增速放缓的形势下,人们很自然会想到宽松的货币政策。你曾指出,2008~2009年间,中国大规模的货币刺激政策给经济留下一个遗产,目前货币政策该如何操作显得十分微妙且复杂。在你看来,货币政策的总体走向应当如何把握?
吴晓灵:当前形势下,货币政策还是以稳健为主。
日报:稳健这个词是中国发明的,并没有说明到底是应该宽松点,还是保持不变,还是紧缩一些,应该如何理解稳健的含义?
吴晓灵:年初,政府确定了M2(广义货币供应量)14%的目标增长速度。尽管没有公布2012年的新增信贷规模,但基本上,大家是按照全年新增贷款8万亿元的目标在控制。我们连续几年实现了8万亿元左右的新增贷款,这也是一个不小的数字。因而,今年稳定于这样一个尺度,我认为是比较合适的。
稳增长重点应减税
日报:是否会存在这样一种可能性,我们可能低估了经济的下行风险,而货币政策因为对下行因素估计不足,从而导致经济下行程度超出预期?
吴晓灵:对于一国经济的发展而言,货币因素基本上是中性的。只有一个国家的潜在增长率没有得到很好发挥时,增加货币供应才可能调动潜在生产力,对经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。但从中国目前的情况来看,潜在生产率在下降。
同时,当前贷款的有效需求其实是不足的。2009年以来,每年贷款的增量当中,中长期贷款占比都非常高。2009年中长期贷款占比曾高达百分之七八十。中长期贷款当时占比较高,是因为有一些大项目在支撑。这说明大家对中国经济增长有信心,所以中长期的投资较多。去年以来,中长期贷款的占比是在下降,今年已经下降到了30%左右。与此相对应的,是大量票据和短期贷款在投放。这些迹象透露的信息是:无论银行家,还是企业家,对于未来的增长都缺乏明确的信心。因此,并非贷款规模不够,而是实体经济的有效需求不足。
在这种情况下,货币政策是解决不了问题的。解决问题的最主要手段应该是财政政策。财政政策最重要的不是加大投资。中国这种以投资带动经济增长的方式,大家都一致认为不可持续。中国需要加大国内消费,以此推动经济增长,但这又有一个过程。因而短期内要维持经济增长,维持一定的投资速度也是必要的。这一段时期以来,发改委已经加大了对项目的审批力度。
但是,靠国家举债,靠政府举债,会不可持续;过度超前的基础设施建设,投资效益并不好。因而,最主要的还是要启动民间投资,发挥民间资本的活力,带动经济增长。【液压油缸:液压系统散热器】